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加工中) 松浪信三郎著《存在主義》梁祥美譯,《譯者序》(1982)


梁祥美在"前言"中誤以為存在主義一字出自法文,其實應該是丹麥文:如附文,取自Oxford Dictionaries網站。


Peter E. Gordon reviews Daphne Hampson’s book on Søren Kierkegaard—widely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religious thinker of the modern age, often called the founder of existentialism, and a figure, Gordon writes, whose influence “spans ideologies of all kinds.”

Kierkegaard is widely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religious thinker of the modern age. This is because he dramatized with special intensity the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secular reason, between private faith and the public…
NYBOOKS.COM|由 PETER E. GORDON 上傳

---
20世紀初,梁啟超即發現日本多"學者",而當時,中國幾乎沒貫通中西學術的"學者"。
我們將2016年的翻譯貢獻獎頒給梁祥美女士。
在李日章先生的回憶錄,讚美梁女士的貢獻。
我近日重溫梁祥美翻譯的兩本書,大為驚嘆日本作家的學問淵博和譯者的努力:
晨鐘出版社出版的人互田六三郎《愛的哲學》1971
松浪信三郎著《存在主義》,《譯者序》(1982)
梁女士寫的感想說得少些,有點遺憾,我們將作一些參考的文本給大家欣賞!





松浪信三郎著《存在主義》梁祥美譯,《譯者序》(1982)

                                        「存在」是什麼?     


存在主義名稱的由來
       不用說,「存在主義」是從法語的 existentialisme 翻譯過來的,但是這一個新創詞的使用,在法國也是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才開始的,以前誰都沒有用過這樣的字,當然字典上也找不到它。了解二十世紀哲學動向的人,應該很清楚這件事,但是一般人對這個奇妙的字就很費解了。因為戰前,再哲學的領域哩,雅斯培就曾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存在哲學」,海德格爾的哲學也時而被稱為「存在的哲學」,但這些名稱只不過在哲學的狹窄領域裡通用,並未能指示現代思想的一個潮流或動向。可是戰後,



existentialism


Origin

Translating Danish existents-forhold 'condition of existence' (frequently used by Kierkegaard), from existential.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曹永洋學長人:文促進獎,陳文發:《書寫者,看見》 (曹永洋 篇);廖志峰的貼文。

http://hcpeople.blogspot.tw/2016/01/blog-post_11.html


人文促進獎:曹永洋先生 (頒獎, 陳忠信, 廖志峰) 


我去年分享過志峰的這篇。
剛剛重讀,還是很感動:他們師生,當年都是英姿--我們夫妻讀的高中都是名校,不過少了像老曹這樣有眼神的老師,很遺憾。
過去一年,老曹與我成忘年交,他經常來訪,與我交換讀物和故事---許多人與事,初聽起來難記下來,漸漸地,抓到"小說" (roma) 的"神髓"。
今天最大的成就是得自此篇的靈感,邀志峰周末來聚會。
2015年9月29日 13:55 ·
真羨慕老曹的教書生涯中,有些大器晚成的學生。更重要的,他們不忘情。
志峰寫老曹多篇,都能抓到其神情。
老曹雖然是中國文學系的,不過心靈通世界偉人:不知道他是否讀過陳繼儒(1558-1639)的箴言:"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 " 因為他選的是歌德的話:「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裡,每天要吟讀一首好詩,閱讀一本名著,聆聽一首名曲,欣賞一幅名畫,庶幾上蒼賦予你的美麗靈魂,才不致被塵俗的煩惱所蒙蔽。」
老曹佩服托爾斯泰,可能從來不疑作品中的托翁與貴族的托氏之差別。
老曹當祕書志工的史懷哲學會,會士多把羅東宜蘭當成非洲、寶地。
老曹為徐復觀老師編紀念文集,心中從沒有像我從胡適之先生生平中說的,徐有時怪怪的,有其陰暗面。
廖志峰新增了 6 張相片 — 和張世忠其他 2 人
颱風天,守在屋子裡,頂樓的風特別狂烈,我始終擔心窗子飛掉。忽然起了一陣狂風,吹開了窗帘,捲翻了一把舊壺,碎了一地。風始終沒有停過,不知做什麼好,拿起了文發送我的《異鄉客》讀了起來。馬奎斯在台灣出版過的作品,幾乎都有了,獨缺這一本,文發也真是奇人,他怎麼知道我也在找這一本?書店終究是逛得不夠勤,也沒有專注在呼喊著這本書,拿到手時,喜出望外。這本由12篇短篇小說組成的集子,其實是有主題的,就是流亡者群像,書的寫成也正是在《獨裁者的秋天》之後,小說中罕見地以第一人稱來穿梭貫串,加深了一種真實感,筆法仍是魔幻寫實,反映著現實的荒謬和命運的不可捉摸……。我本應該先讀完《小說家的休日時光》,但馬奎斯的魅力還是無法抵擋。手邊還有一本看了一半的《齊瓦哥醫生出版祕辛》,卻始終讀不完。焦慮,無時不在。
九月初幫文發出版了他的第二本書,《書寫者,看見》,這本書可說是台灣文壇的作家群像,文發的文字很獨特,帶著一種純真樸實,而且切入點總是與人不同,因而也勾勒出作家不同的面向,更為立體。介紹我認識文發的,是高中老師曹永洋先生,而老曹本人也出現在這本書裡,文字敘及老曹帶著患有眼疾的姚姓學長,四處求醫的經過,讓人感動,這篇文章還提及了一心奉獻鄉土的陳五福醫師。老曹曾寫了一本《噶瑪蘭的燭光》(前衛出版),敘述這位仁醫的一生。
剛剛過去的教師節,讓我想起老曹和我的高中時光,於是翻出了很久沒拿出來看的高中畢業紀念冊,頁首有老曹的手書勉辭。當年編輯這本紀念冊時,也把老曹打羽毛球時的英姿放入。記得那是個春天的清晨,或許是五月,濃霧還未散去,沒有風的校園一角,最適合這種球類活動。有一次上ZOE的節目,和ZOE聊起高中生涯,她說︰你口中描述的老師,怎麼那麼像體育老師?他像的,我說。我沒說的是,他說起《白鯨記》時,那怒睜的雙眼,凌厲不下千浬追鯨的亞哈船長。
高中的國文課堂,老曹沒有耳提面命地要我們尊師重道,他最喜歡說︰沒有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用這句話安撫我們青春的躁鬱。這句話讓我在看電影《春風化雨》時又再次想起。我忘了這句話的出處,但始終記得老曹,和我的高中同學。

曹永洋:《從史懷哲到陳五福 》、《傳記文學之路》、談《東海大學學報》第一期、曹永洋談徐復觀教授與東海早期的門生 、永遠的張深切 林義正 曹永洋

 ( 漢清講堂「人文促進獎」(2016.10.1)受獎致詞草稿)

從史懷哲到陳五福

                                                                曹永洋

       高中時代開始,在課堂以外的讀書生涯中,有幾本書大大影響了我的人生圖像。早年大同「協志工業叢書」裡的《史懷哲自傳》、《西洋哲學史話》、《人類的故事》、《教學的藝術》等,其中重慶南路書店可以買到的《巨人三傳》(貝多芬、托爾斯泰、米開蘭基羅),竟引導我日後走向傳記文學之路。幾年後我才知道《巨人三傳》的譯者是譯著等身的傅雷先生。一共分成六冊的《約翰‧克利斯朵夫》,不但是一本文學名著,傅雷的譯筆之優美、流暢,六十年來始終是我的案上書。

       尤其意想不到的史懷哲56歲完成的《自傳──我的生活與思想》延伸的影響,餘波盪漾。這位36歲時在德國已擁有哲學、神學、音樂、醫學四個博士的歐洲傳奇人物,決定放棄自己最喜愛的教學、傳道、音樂演奏和寫作,離開歐洲的文明核心,與新婚一年的妻子海倫乘船航向歐格威河流域十分荒涼的非洲密林蘭巴倫,這一年是1929年。經過31年法屬剛果獨立,史懷哲行醫的蘭巴倫,建立了加彭共和國。在經過將近90年的時間之開拓、淘洗,史懷哲所揭示的「敬畏生命」,他通過未非洲人民所做的醫療服務,早已成為貫徹人道主義行列中最巨大的火炬之一。

       1964年我回故鄉士林教書,在當時天主教創辦的一份雜誌《現代學苑》寫了一篇《現代叢林醫生史懷哲》。不久,台灣醫界、宗教界、教育界、藝文界,由陳五福、郭維租、高俊明、謝禧明、施義勝發起成立,後來定名「台灣史懷哲之友協會」 (因為當年成立團體時,採用「台灣」二字是很忌諱的事。)

       有一天,在東海大學與我相差七屆的施義勝打電話給我,說我這篇文字能否給他們的《史懷哲之友》雜誌轉載?我當然無條件答應。就因為這篇文章,施義勝把我引薦到陳五福醫師面前 (他是台北帝大時代的醫學士,後來到日本福島大學獲得眼科博士,可是他總是告訴我:「稱我陳醫師就好,這樣我比較自在。」) ──我常與好友提到這一段奇緣。在我的寫作生涯中這是我得到的一份最高稿費,幸好不是楊逵先生《和平宣言》八百字竟然讓他在火燒島坐牢12年!這段冷幽默有點比喻不倫,但是我對在「東海花園」用鋤頭在大地流汗耕耘的楊逵是充滿敬意的。

       正因為這些奇妙的旨意和安排,我這個平凡的教書匠,才有機會走向傳記寫作,又有幸能夠在新潮文庫編輯台上出版一系列有關史懷哲的著作,編了一些史懷哲選集。其中,擔任史懷哲有關的文字義工將近25年,更是我非常珍惜和懷念的。日後我寫作中的七本本土人物傳中,陳五福與郭維租就是「台灣史懷哲之友協會」的第一任、第二任會長!

      陳五福與史懷哲開始通信,是因為讀到日本野村 實的一本日文書《史懷哲其人其事》 。 那時他已經創立「慕光習藝所」 (今定名為「慕光盲人重建中心」) ──這時已經是史懷哲的晚年,如同當年18歲的法國大學生羅曼‧羅蘭寫信給當時已經名滿天下的俄國文豪托爾斯泰。誰能想到已近70高齡的托翁用法文給這位青年學生回了37業的長信 (足以編成一本小書), 難怪羅曼‧羅蘭會感激涕零,日後為他立傳。

       晚年的史懷哲,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後,原本來自世界各國的信件都得用裝米殼的大袋綑綁,如今關心的報導、捐款更是如雪片飛來。

     已經84歲高齡的史懷哲也一樣用德文親筆回了陳五福三封信 (日後,才由秘書代筆),史懷哲說他看到「慕光習藝所」照片中的規模,和陳醫師照顧視障盲生並給他們學習點字、閱讀、運動和自立生活的各種教育,相當感動。他說:「我初抵蘭巴倫時,甚麼都沒有,渡輪運上來的是歐洲慈善團體的幾箱藥品、一些必需的基本重要醫療器材,登岸當天就在養雞場旁邊,鋪上草蓆為一位難產的非洲孕婦剖腹接生......。

      日後,從傳記寫作中,才了解史懷哲、陳五福、郭維租.......這些 非凡人物,要從小軼事去認識他們的靈魂。這是我從事傳記寫作獲取的寶貴心得。至於我的寫作水平當然不能與羅曼‧羅蘭相提並論。只是我的禿筆所記的事蹟,大抵可以相信。
                                                                                                             2016.8.21

~~~~~~ 考慮的另一版本


從史懷哲到陳五福

曹永洋

       高中時代開始,在課堂以外的讀書生涯中,有幾本書大大影響了我的人生圖像。早年大同「協志工業叢書」裡的《史懷哲自傳》、《西洋哲學史話》、《人類的故事》、《教學的藝術》等,其中重慶南路書店可以買到的《巨人三傳》(貝多芬、托爾斯泰、米開蘭基羅),竟引導我日後走向傳記文學之路。幾年後我才知道《巨人三傳》的譯者是譯著等身的傅雷(1908-1966)先生。一共分成六冊的《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 ,1904-1912連載),不但是一本文學名著,傅雷的譯筆之優美、流暢,六十年來始終是我的案上書。

       尤其意想不到的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1875.1.14-1965.9.40;參考《維基百科‧史懷哲》(英文版有地圖等) )56歲完成的《自傳──我的生活與思想》延伸的影響,餘波盪漾。這位36歲時在德國已擁有哲學、神學、音樂、醫學四個博士的歐洲傳奇人物,決定放棄自己最喜愛的教學、傳道、音樂演奏和寫作,離開歐洲的文明核心,與新婚一年的妻子海倫 (Helene Schweitzer)乘船航向歐格威 (Ogooué )河流域十分荒涼的非洲密林蘭巴倫 (另譯:蘭巴雷,Lambaréné),這一年是1929年。經過31年法屬剛果獨立,史懷哲行醫的蘭巴倫,建立了加彭共和國 (Gabon - Wikipedia, 加蓬)。在經過將近90年的時間之開拓、淘洗,史懷哲所揭示的「敬畏生命」,他通過為非洲人民所做的醫療服務,早已成為貫徹人道主義行列中最巨大的火炬之一。

       1964年我回故鄉士林教書,在當時天主教創辦的一份雜誌《現代學苑》寫了一篇《現代叢林醫生史懷哲》。不久,台灣醫界、宗教界、教育界、藝文界,由陳五福(1918年12月20日-1997年11月8日)、郭維租(1922年-)、高俊明、謝禧明、施義勝發起成立,後來定名「台灣史懷哲之友協會」 (因為當年成立團體時,採用「台灣」二字是很忌諱的事。)

       有一天,在東海大學與我相差七屆的施義勝給我,說我這篇文字能否給他們的《史懷哲之友》雜誌轉載?我當然無條件答應。就因為這篇文章,施義勝把我引薦到陳五福醫師面前 (他是台北帝大時代的醫學士,後來到日本福島大學獲得眼科博士,可是他總是告訴我:「稱我陳醫師就好,這樣我比較自在。」) ──我常與好友提到這一段奇緣。在我的寫作生涯中這是我得到的一份最高稿費,幸好不是楊逵先生《台灣和平宣言》八百字竟然讓他在火燒島坐牢12年!這段冷幽默有點比喻不倫,但是我對在「東海花園」用鋤頭在大地流汗耕耘的楊逵是充滿敬意的。

       正因為這些奇妙的旨意和安排,我這個平凡的教書匠,才有機會走向傳記寫作,又有幸能夠在新潮文庫編輯台上出版一系列有關史懷哲的著作,編了一些史懷哲選集。其中,擔任史懷哲有關的文字義工將近25年,更是我非常珍惜和懷念的。日後我寫作中的七本本土人物傳中,陳五福與郭維租就是「台灣史懷哲之友協會」的第一任、第二任會長!

      陳五福與史懷哲開始通信,是因為讀到日本野村 實的一本日文書《史懷哲其人其事》 (hc:野村 実(醫師,のむら みのる、1901 - 1996):『人間シュヴァイツェル』岩波新書 1955
)。 那時他已經創立「慕光習藝所」 (今定名為「慕光盲人重建中心」) ──這時已經是史懷哲的晚年,如同當年18歲的法國大學生羅曼‧羅蘭  (Romain Rolland ,1866 – 1944) 寫信 (1887當時已經名滿天下的俄國文豪托爾斯泰英文通稱為 Leo Tolstoy,1828-1910)。誰能想到已近70高齡的托翁用法文給這位青年學生回了37頁的長信 (足以編成一本小書), 難怪羅曼‧羅蘭會感激涕零,日後為他立傳 (La Vie de Tolstoï ,1911)。

       晚年的史懷哲,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後,原本來自世界各國的信件都得用裝米穀的大袋綑綁,如今關心的報導、捐款更是如雪片飛來。

      已經84歲高齡的史懷哲也一樣用德文親筆回了陳五福三封信 (日後,才由秘書代筆),史懷哲說他看到「慕光習藝所」照片中的規模,和陳醫師照顧視障盲生並給他們學習點字、閱讀、運動和自立生活的各種教育,相當感動。他說:「我初抵蘭巴倫時,甚麼都沒有,渡輪運上來的是歐洲慈善團體的幾箱藥品、一些必需的基本重要醫療器材,登岸當天就在養雞場旁邊,鋪上草蓆為一位難產的非洲孕婦剖腹接生......。

      日後,從傳記寫作中,才了解史懷哲、陳五福、郭維租.......這些 非凡人物,要從小軼事去認識他們的靈魂。這是我從事傳記寫作獲取的寶貴心得。至於我的寫作水平當然不能與羅曼‧羅蘭相提並論。只是我的禿筆所記的事蹟,大抵可以相信。
                                                                                          2016.8.21



109 永遠的張深切 林義正 曹永洋 2016-08-19

  • 3 weeks ago
  • 6 views

張深切全集之研讀討論與談人:林義正、蘇錦坤、曹永洋、陳忠信、鍾漢清2016-08-19 張深切1946 年攜眷返台,應臺中師範學校校長洪炎 ...
人文促進獎:曹永洋先生 (頒獎, 陳忠信, 廖志峰) 

傳記文學之路 曹永洋



116 從陳五福到史懷哲 曹永洋 2016-09-14

從陳五福到史懷哲 曹永洋 時間 : 2016年9月14日 (周三) 10點~12點 地點( 漢清講堂):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曹永洋, 胡慧玲, 羅文森,…
YOUTUBE.C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9u7c6Eqz_A
  1. 傳記文學之路 曹永洋

    • 7 months ago 
    • 241 views
    我為什麼投入傳記文學的書寫【曹永洋簡介】 曹永洋為國內知名傳記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二屆,1960年畢)。曾在中學任教30年, ...

廖志峰 ([陳文發攝):曹永洋老師,梁祥美老師,和丘光兄得獎記

人文促進獎:曹永洋先生 (頒獎, 陳忠信, 廖志峰) 



廖志峰新增了 2 張相片
書友鍾漢清兄以私人的力量實際支持文化工作者,已經有好幾年了,讓人感動。從事這一行太容易遇到施口惠而實際行動付之闕如的人。今天的頒獎典禮,他請我一定要出席,因為得獎者之一,是我的高中老師老曹,他得到了「人文促進獎」,獲獎理由主要是他曾任新潮文庫主編,主持出版無數重要的書籍,也長期從事口述歷史的撰述,為台灣留下重要的前輩典範和事蹟,如陳五福,郭維租醫師等,實至名歸。
在頒獎典禮的現場,我發覺鍾兄把我去年9.28的臉書感言,直接投影在螢幕上,要我去唸出來,雖然那段話只是私人的日誌而已。在這個特別的時刻,我別感到榮幸,也深覺義不容辭。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許多老師,有些人你會特別記得,最好和最壞的,即使是最壞的老師同樣對你上了一課,讓你及早省悟。不過,老曹是屬於前者,唸完這段話,讓我有第一次有機會當眾向老師表示感謝,雖然,一定他不曾期待我們甚麼。
他做了簡短的致詞,他說了一段讓我意外又驚喜的話,他說:我決定要開始寫回憶錄了,活到現在,就有義務寫出時代的見證。我其實對他說了幾次,他總是婉拒,或者希望我口述方式進行,不過我認為他還是應該自己寫,才有力量。我私下對老師說:我很期待,也有預感,會被師母告。
老曹特別有學問,或特別偉大嗎?我不認為,就像他自己說:我只是一個曾在他們高中的課堂上,說過幾個故事的老師而已。而那些故事,影響了一些人的一生,像是我。謝謝老師。
以此文向今天的得獎者:曹永洋老師,梁祥美老師,和丘光兄恭喜,也向真心關懷文化事務的鍾漢清兄致敬。
照片是文發所攝,謝謝文發。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梁祥美:譯書生涯;《愛的哲學》......《托爾斯泰:一日一善 》.......

 梁祥美:譯書生涯;《愛的哲學》......《托爾斯泰:一日一善 》.......2016.10.6

                                譯書生涯*


                                                                                                    祥美


  自己會成為「2016譯藝獎」受獎者之一,是意想不到的事。

  但很高興透過這樣一個因緣,才更進一步認識了鍾漢清先生。

  原來他一直都在默默地付出。

  長久以來,他都以實際行動關懷著文化的發展,還設立「譯藝獎」以獎勵翻譯工作者,今年並增設「人文促進獎」。

  他無私的奉獻令人讚嘆!

  告知獲獎訊息之後,鍾先生建議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譯業」。現在便藉此機會做個簡單的回顧。

  我的譯書生涯最早應追溯到大學畢業後不久所參與的中學家事課本編譯,但時間是短暫的。

  接著,轉往學校任教。兩個孩子出生後,持續奔波於學校和家庭之間,久而久之,因工作量不勝負荷,以致心力交瘁。

  當時心想,若有一份能在家中進行的工作,同時能兼顧幼小的孩子多好…翻譯工作應是可嘗試的吧……考慮再三,終於決定辭去教職。於是開始第一本書的翻譯,那就是晨鐘出版社出版的《愛的哲學》*。

  在孩子們的小學階段,舉家遷居花蓮,我再度教書,翻譯工作暫停。

  五、六年之後,我們重返台北。我從此走上漫長的譯書之路。

  從《人生論 》(武者小路實篤)開始,便陸續為志文出版社翻譯為數不少的書(皆編入新潮文庫及新潮兒童文庫)。

  而孩子們上大學期間,我則一度邊為志文出版社譯書,邊在其他出版社擔任編譯,但工作越來越繁重,壓力亦越來越大,暈眩的毛病時時發作。兩年後遂辭去編譯工作,一心為志文譯書。

  在譯書生涯,我要特別感謝志文出版社老板張清吉先生,以及新潮文庫總編輯曹永洋先生對我長期的支持和鼓勵。

  另外,必須一提的是,他們從未向我催稿。最後若有趕工現象,皆是由於自己在翻譯過程未能按計劃進行所致。

  翻譯工作受到尊重與肯定是值得安慰的。

  我總覺得翻譯無異再創作,它不僅為技術性的,而是屬於藝術性的工作(「譯藝獎」的「譯藝」兩個字即用得非常好)。當然既是翻譯,基本上意思絶不能譯錯,但整體上每人的譯筆或遣詞用字必然呈現不同風貎。

  但在現實環境裏,翻譯工作卻往往受到輕忽,連譯者本身都可能妄自菲薄,認為當譯者不如當作者。

  事實上,翻譯在人類社會卻扮演著重要角色。

  透過翻譯,能為不同種族、語文、文化、宗教信仰等等突破障礙、解除誤會、消弭隔閡,逐步達成世界各地人們的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甚至互助合作,而促進人類文化的發展,為世界和平帶來希望。

  我個人由於對種種語文以及文字工作始終帶著興致與熱誠,在譯書過程,縱使需要邊譯邊學,有時還可能遭遇難題,陷入困境,依舊願意接受挑戰,堅持到底。

  自己的每一本譯作或許只算是習作,但在工作中畢竟投注過心力,我本身並往往隨之拓展視野,獲得啟發,因此也很樂意將成果與讀者分享。

  最後願與在翻譯領域默默耕耘的朋友們共勉。

  並非常感謝鍾先生對翻譯工作者的肯定與支持!


hc補充
*得獎者:梁祥美 名譯家: 梁祥美 (部分)
《愛的哲學》(1971) ,我有梁祥美女士的補簽名:2011年11月6日


托爾斯泰:一日一善  梁祥美譯 A Calendar of Wisdom By Leo Tolstoy;譯藝人生 梁祥美


Leo Tolstoy
Writer
Count 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usually referred to in English as Leo Tolstoy, was a Russian writer who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uthors of all time. Wikipedia
BornSeptember 9, 1828, Yasnaya Polyana, Russia
DiedNovember 20, 1910, Lev Tolstoy, 

Tolstoy, Leo. A Calendar of Wisdom: Daily Thoughts to Nourish the Soul translated by Peter Sekirin. Prentice Hall & 
 IBD. Oct 1997

A cycle of Readings
Path of life to read in Google books

Wikipedia
A Calendar of Wisdom (RussianКруг чтенияKrug chtenia), or Path of life or A Cycle of Readings or Wise Thoughts for Every Day is a collection of insights and wisdom compiled by Leo Tolstoy between 1903 and 1910 that was published in three different editions.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rchibald J. Wolfe of the first Russian edition, which was organized by subject, was published in 1919.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econd Russian edition, which was organized by calendar date, was begun in 1911 as a monthly serial but abandoned after the first volume. The first translation of the entire yearly cycle, but which omitted some of the individual readings, was made by Peter Sekirin and published in 1997. The book, which title is literally translated as "Life's Way", was described by Tolstoy as "a wise thought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from the great philosophers of all times and all people" which he himself would consult daily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Wisdom from such luminaries as EpictetusMarcus AureliusLao-TzuBuddhaPascalJesusMuhammadConfuciusEmersonKantRuskinSenecaSocratesThoreau and many more prompted Tolstoy to write in the introduction, "I hope that the readers of this book may experience the same benevolent and elevating feeling which I have experienced when I was working on its creation, and which I experience again and again when I reread it every day, working on the enlarge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revious edition."
The translator, Peter Sekirin, explains that this was Tolstoy's last major work. He put an enormous amount of effort into this collection over a period of 15 years. He carefully selected the contributors and they cover a wide range of philosophical views. Tolstoy grouped the thoughts according to a topic for each day of the year, and he added his own thoughts to each daily entry. An edition of A Calendar of Wisdom was published in Russia in 1912 but was forbidden by the Soviet regime. It was republished in Russia in 1995 and was a great success, selling over 300,000 copies.

譯藝人生 梁祥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fmC1Z5LGk
譯藝人生 梁祥美 2016-Oct-01 時間 : 2016年10月01日 (周六) 10點~12點 地點( 漢清講堂):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漢清講堂 梁祥美 曹永洋 鍾漢清 陳忠信 唐香燕 繆詠華、梁永安、張華、丘光 廖志峰...... 2016 人文促進獎 得獎者:曹永洋 譯藝(貢獻)獎 得獎者:梁...
YOUTUB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