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

簡介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The Modern Century; 決定性瞬間,布列松談攝影;3本Thames & Hudson書;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1978。《布列松在中國》


漢清講堂
簡介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9vz49NP7o&feature=push-u-sub&attr_tag=jCdVZsemWhkoagjg-6



25:50
189 簡介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2017-09-05



Europeans, photography by Henri Cartier-Bresson, 1951, Scanno, Abruzzo, Italy.

 Rating: 4.7 - ‎120 votes
9780500540626: Henri Cartier-BressonPhotographer. Hardcover. ISBN 10: 0500540624 ISBN 13: 9780500540626. Publisher: Thames & Hudson Ltd, 1980.




Henri Cartier-Bresson (Photofile) 1st Edition


  • Series: Photofile
  • Paperback: 144 pages
  • Publisher: Thames & Hudson; 1 edition (December 1, 2006)
  • Language: English





Henri Cartier-Bresson: Here and Now 1st Edition

  • Hardcover: 416 pages
  • Publisher: Thames & Hudson; 1 edition (April 29, 2014)
  • Language: English




"To me, photography is the simultaneous recognition, in a fraction of a second, of the significance of an event.” – Henri Cartier-Bresson, born #onthisday in 1908. ["Behind the Gare St. Lazare," gelatin silver print, 1932. Not on view.]



【國際藝壇│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博物館「亨利.卡地亞—布列松:決定性的瞬間」】
卡地亞—布列松:「對我而言,萊卡相機是本速寫本、一張心理分析師的沙發、一把機關槍、一場熱吻、一波電磁、一段回憶,以及回憶的鏡子。」(撰文/賴懷宇)
(節選自《藝術家》519期,2018年8月號)
http://www.artist-magazine.com/edcontent_d.php…

ARTIST-MAGAZINE.COM
詩意的美麗意外 ——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博物館「亨利.卡地亞—布列松:決定性的瞬間」 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博物館/2018年5月23日~9月2日 撰文/賴懷宇(藝術家2018年8月519期) …



在攝影藝術單元,介紹紐約現代美術館「存在:2018新攝影展」,和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博物館「亨利.卡地亞—布列松:決定性的瞬間」兩個展覽,回溯攝影先聲卡地亞—布列松的經典作品與攝影理念,對照現今數位時代的當代攝影,呈現以人像做為主角的影像創作在不同時空下的面貌與思維。


HENRI CARTIER-BRESSON: THE DECISIVE MOMENT

MAY 23, 2018 – SEP 02, 2018

ICP Museum

https://www.icp.org/exhibitions


參考 

心靈之眼:決定性瞬間,布列松談攝影



E. H. Gombrich 

  • Topics of Our Time. Twentieth-Century Issues in Learning and in Art. London: Phaidon 1991
末篇,1978年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大展之目錄序言



我所不認識的大野先生: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1978

1978年的9月某天,我與電腦系的東京大學留英學生Ono先生從倫敦搭夜車往愛丁堡參加著名的藝術節(the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我們清晨道達。我們都沒有預訂旅館。
我們先去堡(Scotches are displayed at a shop along the Royal Mile. You can’t leave Edinburgh without doing the traditional tourist stroll along the this street.)、再國家美術館(At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 works by Scottish artists are given prominent display. 本文末的照片 與30年前 不過當時是大廳 小女孩約6歲的美術教育);看一場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全場跟著劇情背唸台詞,讓我們變成「外星人」);許多散在各處的表演團體(the Fringe)。
我忘掉Ono什麼時候打退堂鼓,自己再搭車回 Colchester(Essex 大學)。
反正我去 YMCA住通鋪。將錢包放在枕頭下。省來找不到。
我還是去Glasgow。下午還在著名的York城憑弔。
後來我的導師說當時我應該報警。請求支援,他們有特別學生救援辦法。
根據History of the festivals
1978年添加了Jazz & Blues,不過,我錯過了。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2016年3月7日 17:55 · United Kingdom 愛丁堡 ·

"Thanks to its festivals, Edinburgh emerged onto the world stage as a 'city of culture' long before the phrase had ever been invented." - Joyce McMillan, The Scotsman.


Beautiful timeline from Edinburgh Festivals.
- Eleanor










History of the festivals


Edinburgh's Festivals are Scotland's world-leading cultural brands with expertise, vision, impact an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unmatched by any other cultural events on the globe. Thanks to its f...


EDINBURGHFESTIVALCITY.COM



2008.7.17

我所不認識的大野先生

我所不認識的大野先生是1977-78年東京大學與英國 Essex 大學交換學生
他是學物理的 在Essex 取得 電腦科學碩士
他去一趟劍橋大學 頗激動 說一並定要去那兒進修
我很羨慕他拿公費 可以到倫敦買許多"電腦科學相關"的書 這些多相當貴的
1978年暑假 我一起與他從倫敦去愛丁堡參加"藝術大拜拜"

我們在倫敦公園聽到鳥鳴
他堅決認為它跟東京的"錄音"類似
讓我"不可思議"....
我們去看愛丁堡當年的特別決節目
"仲夏夜之夢"
我們都如墜五里霧中 不知莎士比亞在攪什麼"翻譯".....


那天 我要查他現在的芳蹤 雖然我只知道他叫 Ono
這樣稱呼他很不客氣呢 真失禮
他真有先見之明
在那12小時不到就決定趕車回 Colchester
因為我們沒預定旅館
他也許想他的床....









法國紀實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同時也是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的創辦者。他的著作《決定性瞬間》與他的攝影理論至今持續影響著好幾世代的攝影師,《決定性瞬間》一書更幾乎成為紀實攝影界的聖經。

 

布列松的一生歷經世界動盪不安的二十世紀,他廣泛遊歷各地,見證各個地區的關鍵時期,包含 1948 年印度的甘地葬禮、1949 年中國的政權更替,以及透過攝影紀錄下印尼的獨立。並到達墨西哥、美國、埃及、伊朗、巴基斯坦⋯⋯,布列松的攝影儼然已成為全人類們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1952 年由紐約出版社 Simon & Schuster 出版的《決定性瞬間》(英文:The Decisive Moment,法文:Images à la Sauvette),封面圖案由法國知名畫家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所創作。這本書成為攝影史上最著名的一冊鉅作,集結布列松早期的著名作品,融合攝影師所認定各個不可或缺的元素,累積形成一幅幅完美的圖像。



本書《The Decisive Moment(決定性瞬間)》由德國出版社 Steidl 出版於 2014 年,精心復刻 1952 年版的攝影集;隨書附加一本額外小冊,由鑽研攝影史的龐畢度中心策展人 Clément Chéroux 所撰寫的短文,探討著此書的歷史故事。


****



現在想不起,2017年9月漢清講堂作"189 簡介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2017-09-05"時,為何沒參考臺大圖書館的"Henri Cartier-Bresson: The Modern Century, MoMA" (圖書,國科會補助購書),很精采、用心製作的回顧展。

Henri Cartier-Bresson: The Modern Century (英語) ハードカバー – 2010/4/30



Peter Galassi (著), Henri Cartier-Bresson (写真)



或許當時手頭的資訊已太多,或許必須少點參考他書,以保持自己些微的"自我觀點"(創造力)......





YOUTUBE.COM

Henri Cartier-Bresson: The Modern Century, MoMA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moma.org/cartierbresson


***
法國知名攝影師布列松,1948到49年間在中國停留了十個月,期間剛好是人民解放軍逼近長江、國民黨政府準備撤退到台灣的前夕,也拍下珍貴照片,將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放眼望去全是密密麻麻的舢舨,蘇州河上被逃難者擠得水洩不通。1948年12月,上海的空氣瀰漫不安,通貨膨脹嚴重,民眾等在上海外灘的銀行,急切想把金圓券換成黃金,當時人在現場的法國知名攝影師布列松按下快門,是底片上第37張照片。

《布列松在中國》策展人蘇盈龍說:「這張照片有非常非常多不同的眼神跟角度,它其實讓這整個畫面形成了一個非常特殊的張力。一捲膠卷是有36張,可是這張膠卷它其實出現的位置是在第37號的位置,所以等於說這是一個偷來的照片。」

布列松1948年末受美國生活雜誌委託,來到中國拍攝「北平最後的日子」,紀錄中國政權更迭。而後他轉往上海,隔年4月在南京拍下國民黨士兵以三輪車載運物資,準備撤退至南方,兩天後紀錄到中共解放軍進城,民眾好奇站在街邊圍觀。

台北市立美術館長林平表示,「它對於台灣的人民來講,它有一個歷史補綴,好像缺了一頁不是那麼清楚,我們可以靠這些影像重返那個時代。」

《布列松在中國》一系列照片,將於20日起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至11月1日。而他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透過他獨特的視角,見證近代歷史轉身的瞬間,台北則是此次攝影展的全球巡迴首站。


***

謝三泰

期待已久的「布列松在中國」攝影展,終於在北美館開展了。


昨天下午和幾位熱愛紀實攝影的學員,前往觀賞攝影大師於1948~1949年分別在北京、南京拍攝的照片,從中閱讀到國民政府遷台前在南京最後會議的影像,以及戰後黃金擠兌的亂象,讓觀賞者藉此很容易就能察覺當時的動亂。


除此之外,還見識到當時「Life(生活)」雜誌等國際媒體,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編排取向,也證實了我常跟學員說「照片是很好的歷史見證」這句話,更值得推薦前往觀賞!

FEATURE: Taipei Fine Arts Museum's "Henri Cartier-Bresson: China, 1948-1949 / 1958" is an outstanding exhibition of photographs by the renowned French photographer, depicting the end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and early day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AIPEITIMES.COM

Cartier-Bresson in Taipei - Taipei Times
On Nov. 25, 1948 Life magazine telegrammed photographer Henri Carti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